
編按:根據中央氣象局最新資訊,今(26)晚20:52左右發生芮氏規模6.1地震,地震深度為53.2公里,震央位於臺灣東部海域,即在宜蘭縣政府東南方 86.5 公里 ,最大震度為花蓮縣水璉4級。
氣象局指出,震央位置在北緯24.26度,東經122.44度,即宜蘭外海,花蓮震度4級;宜蘭、台東、南投、雲林均3級;基隆、台北、台中、新北、新竹(縣)、桃園、苗栗、嘉義(縣市)、彰化、高雄、台南、屏東均為2級;新竹市1級。
-
地震來了躲「黃金三角」才能保命?人命關天,別讓錯誤觀念幫倒忙!自從921地震後,「黃金三角」救命法就被大肆轉傳、在網路上廣為轉發,但這些觀念真的正確嗎?
請勿設定超過兩組超連結
請勿設定超過三組超連結
請勿設定超過五組超連結
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有需求書沒有需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超級連結!!!!!!!!!!!!!!!!!!!!!!!!!!!
測試資料請你複製URLhttps://media-sit.h2u.io/
2018年2月6日晚間花蓮規模6.0強震全台有感,餘震不斷的一夜,花蓮4處房子倒塌。面對強震襲來,地表最狂暴的力量,我們如何求生?高雄市政府消防局蔡宗翰藉由過去的地震經驗,說明正確的地震自保觀念。
【早安健康/蔡宗翰(高雄市政府消防局)】

面對地表最狂暴的力量,我們該如何安身立命?
台灣2015/4/20早上發生規模6.3地震,尼泊爾4月底的強震導致的傷亡人數繼續攀升,尼泊爾官方4月28日稱,至少有5057人在地震中遇難,另有逾8000人受傷...,彷彿末日般的災難,讓人們不禁又再度開始思考,面對地表可能最狂暴的力量,我們該如何安身立命?
若從最基本的自身保命對於地震的避難與求生知識,過去以來,DCH(Drop臥倒、趴下, Cover掩蔽、掩護, Hold on握緊、穩住)一直被認為是最可靠、最簡單的方法,也是我們過去一直所習以為常的知識,這是正確觀念。
而台灣每每在無論國內外發生有傷亡的地震之後,各種似是而非的防災避難觀念,就會開始像吹泡泡一樣,充斥在各種媒體與公開言論當中,加上現在網路的發達加速訊息的傳遞,當年921大地震之後網路盛極一時的「黃金三角」理論,又再度成為討論的話題。先強調,「黃金三角」理論是錯的!
傳說中的「黃金三角」,它的立論基礎是指當建築物倒塌撞擊在物體或家具上時,使靠近它們的下方會留出一個空間。受撞擊的物體越大,越堅固,它被擠壓變形就會越小。而物體被擠壓變形得越小,這個空間就越大,於是利用這個空間的人免於受傷的可能性就越大,這個空間就是傳說中的「黃金三角」。

據有關報導,美國911事件的救援隊隊長道格柯普時提出:大樓倒塌時,人們不應該躲在桌子、床櫃下面,而是要躲在這些物品的旁邊,並保持自己身體呈最小面積,因為在那裡正好形成一個所謂的「黃金三角」,可以最大限度避免被砸的危險,甚至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後,「生命三角救生法」以各種形式在網路上廣泛傳播。再次強調,「黃金三角」理論是錯的!
為何是錯誤觀念?地震的頭號殺手是什麼?下一頁看專家詳細解釋
為何是錯的?我們先從地震的危險因子開始談,到底地震的頭號殺手是什麼?有沒有聽過有人被地震的震波「直接震死」的八卦?

事實上,地震造成人命傷亡最主要的殺手來自於我們的「建成環境」!我們的建成環境遇到地震的時候,將面對兩種最主要的威脅:

先有這樣的認知後,我們一起來看看黃金三角到底錯在於那?
錯誤假設一:「黃金三角」假定所有的建築物遇到地震後,都會崩塌並粉碎裡面的所有家具。
我們前面已經提到過建成環境遇到地震的時候,將面對兩種最主要的威脅,第一種是非結構性威脅,包括像是物品掉落砸傷、重型傢俱傾倒或位移。第二種才是結構性威脅,包括建築物倒塌、樓層下陷等,但在結構性威脅發生前,一定會先發生或伴隨非結構性威脅。
(一)非結構性威脅:包括像是物品掉落砸傷、重型傢俱傾倒或位移。
根據地震生還者所作的綜合統計,地震最危險(最頻繁)的傷害因素並非轟然塌下的屋頂或樓地板,而是四處亂飛、掉落、位移的家具和碎玻璃。
所以,地震來臨時,要趕緊鑽到桌子下邊或用靠墊摀住最脆弱的頭部,或牢牢抓住桌子腿並做好桌子大幅度移動的準備。這種避難措施更為可靠。也就是我們過去以來所推廣的DCH(Drop臥倒、趴下, Cover掩蔽、掩護, Hold on握緊、穩住)方法。而「黃金三角」則完全沒考慮到這個最頻繁情況!
面對非結構性威脅,我們過去以來所推廣的DCH方法這種避難措施更為可靠,「黃金三角」則完全沒考慮到這個發生最頻繁情況!
(二)結構性威脅:建築物倒塌、樓層下陷。
我們難以正確預測黃金三角生存空隙的位置,下一頁看正確可靠的避難守則
錯誤假設二:「黃金三角」假定民眾都能預測他們所在的建築會不會坍塌、並確定建築物倒塌後會創造出的黃金三角生存空隙的位置在哪裡。
以下圖來看,是一棟鋼筋混凝土的建築物崩塌,我們看看中間的桌子,請問哪邊是真的能存活的黃金三角?以事後結果論,桌子左邊的紅色三角形的確形成了黃金三角,但桌子右邊呢?你在事前知道會被更右邊的櫃子擠壓到嗎?躲在桌子底下會不會存活率比較高呢?如果連桌子都塌了,就會像再下一層的情況,全部被壓得扁扁的,你還是無法在事前知道哪邊是真的能存活的黃金三角。

錯誤假設三:「黃金三角」假定在強烈震動與搖晃的情形下,人們可以隨心所欲地移動到期望躲藏的位置。
建築倒塌難得一遇,建築物裡面的人們根本無法事先預知建物倒塌後形成空隙的位置,而在建築物還沒有崩潰塌陷之前,強烈震動與搖晃過程中,人們根本無法快速、安全地移動到它們想要躲藏的位置,在移動的過程這極可能就會導致該人跌倒、受傷。
總結:房屋受到地震波襲擊時,可能發生各個方向上的平晃。坍塌也分成房頂平塌、牆體外倒、牆體內倒和房頂M形向下彎折幾種。所以,儘管觀察地震造成的廢墟,我們可以發現在一些位置上確實存在類似的「黃金三角」空間。
不過,在地震發生時,人們無法預先知道地震的方式、倒塌發生的方向,也就無法知道什麼地方會有所謂的「黃金三角」空間。太過強調「黃金三角」空間可能帶來的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是,原本你指望用來支撐「三角」的支撐物可能很快就倒下了!

最後強調一次,「黃金三角」理論是錯的!DCH(Drop臥倒、趴下;Cover掩蔽、掩護;Hold on握緊、穩住)才是最可靠、最簡單的方法,也是我們過去一直所習以為常的知識,這是正確觀念!
作者介紹:蔡宗翰,現任職高雄市政府消防局,於各大媒體投書說明實用的地震觀念,也在多場演講中指導正確地震避難求生方法。蔡宗翰個人網站、蔡宗翰個人Facebook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早安健康/蔡宗翰(高雄市政府消防局)】

面對地表最狂暴的力量,我們該如何安身立命?
台灣2015/4/20早上發生規模6.3地震,尼泊爾4月底的強震導致的傷亡人數繼續攀升,尼泊爾官方4月28日稱,至少有5057人在地震中遇難,另有逾8000人受傷...,彷彿末日般的災難,讓人們不禁又再度開始思考,面對地表可能最狂暴的力量,我們該如何安身立命?
若從最基本的自身保命對於地震的避難與求生知識,過去以來,DCH(Drop臥倒、趴下, Cover掩蔽、掩護, Hold on握緊、穩住)一直被認為是最可靠、最簡單的方法,也是我們過去一直所習以為常的知識,這是正確觀念。
而台灣每每在無論國內外發生有傷亡的地震之後,各種似是而非的防災避難觀念,就會開始像吹泡泡一樣,充斥在各種媒體與公開言論當中,加上現在網路的發達加速訊息的傳遞,當年921大地震之後網路盛極一時的「黃金三角」理論,又再度成為討論的話題。先強調,「黃金三角」理論是錯的!
什麼是地震「黃金三角」?
傳說中的「黃金三角」,它的立論基礎是指當建築物倒塌撞擊在物體或家具上時,使靠近它們的下方會留出一個空間。受撞擊的物體越大,越堅固,它被擠壓變形就會越小。而物體被擠壓變形得越小,這個空間就越大,於是利用這個空間的人免於受傷的可能性就越大,這個空間就是傳說中的「黃金三角」。

黃金三角為錯誤觀念!
據有關報導,美國911事件的救援隊隊長道格柯普時提出:大樓倒塌時,人們不應該躲在桌子、床櫃下面,而是要躲在這些物品的旁邊,並保持自己身體呈最小面積,因為在那裡正好形成一個所謂的「黃金三角」,可以最大限度避免被砸的危險,甚至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後,「生命三角救生法」以各種形式在網路上廣泛傳播。再次強調,「黃金三角」理論是錯的!
為何是錯誤觀念?地震的頭號殺手是什麼?下一頁看專家詳細解釋
為何是錯的?我們先從地震的危險因子開始談,到底地震的頭號殺手是什麼?有沒有聽過有人被地震的震波「直接震死」的八卦?

事實上,地震造成人命傷亡最主要的殺手來自於我們的「建成環境」!我們的建成環境遇到地震的時候,將面對兩種最主要的威脅:
- 第一種是非結構性威脅,包括像是物品掉落砸傷、重型傢俱傾倒或位移。
- 第二種是結構性威脅,包括建築物倒塌、樓層下陷等。

先有這樣的認知後,我們一起來看看黃金三角到底錯在於那?
當「黃金三角」變成「死亡交叉」!?
黃金三角的最大問題,來自於它理論本身的的三大錯誤假設!錯誤假設一:「黃金三角」假定所有的建築物遇到地震後,都會崩塌並粉碎裡面的所有家具。
我們前面已經提到過建成環境遇到地震的時候,將面對兩種最主要的威脅,第一種是非結構性威脅,包括像是物品掉落砸傷、重型傢俱傾倒或位移。第二種才是結構性威脅,包括建築物倒塌、樓層下陷等,但在結構性威脅發生前,一定會先發生或伴隨非結構性威脅。
(一)非結構性威脅:包括像是物品掉落砸傷、重型傢俱傾倒或位移。
根據地震生還者所作的綜合統計,地震最危險(最頻繁)的傷害因素並非轟然塌下的屋頂或樓地板,而是四處亂飛、掉落、位移的家具和碎玻璃。
所以,地震來臨時,要趕緊鑽到桌子下邊或用靠墊摀住最脆弱的頭部,或牢牢抓住桌子腿並做好桌子大幅度移動的準備。這種避難措施更為可靠。也就是我們過去以來所推廣的DCH(Drop臥倒、趴下, Cover掩蔽、掩護, Hold on握緊、穩住)方法。而「黃金三角」則完全沒考慮到這個最頻繁情況!
面對非結構性威脅,我們過去以來所推廣的DCH方法這種避難措施更為可靠,「黃金三角」則完全沒考慮到這個發生最頻繁情況!
(二)結構性威脅:建築物倒塌、樓層下陷。
- 如果建築物是磚造結構:
這種結構型態遇到地震時,崩毀塌陷的磚泥材料將變成粉碎或塊狀型態,直接往下灑落,所以無法在傢俱的周邊創造出黃金三角空間。此外,磚泥的材料比混凝土更輕,更不容易把你所藏身的傢俱或桌面壓垮,因此躲在桌子底下的「DCH」的建議比躲在櫃子或桌子旁的「三角生命」更有用。 - 如果建築物是鋼筋混凝土結構:
此類建築結構的樓層如果塌陷,比較容易創造出黃金三角形空間的可能性。確實,在這種情況下,「DCH」的建議可能風險比較高,因為它沈重的天花板或樓地板可能壓毀所有躲藏在桌子、沙發或床底下的人,而在被壓毀的傢俱旁邊有可能創造出一個極小的可存活空間,因此,「黃金三角」的建議只有在這個情況下,才可能成立。
面對結構性威脅,DCH方法仍是較為可靠的,而「黃金三角」幾乎只存在於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築物發生崩塌,才比較有可能生還,但也只是可能,並不是絕對。
我們難以正確預測黃金三角生存空隙的位置,下一頁看正確可靠的避難守則
錯誤假設二:「黃金三角」假定民眾都能預測他們所在的建築會不會坍塌、並確定建築物倒塌後會創造出的黃金三角生存空隙的位置在哪裡。
以下圖來看,是一棟鋼筋混凝土的建築物崩塌,我們看看中間的桌子,請問哪邊是真的能存活的黃金三角?以事後結果論,桌子左邊的紅色三角形的確形成了黃金三角,但桌子右邊呢?你在事前知道會被更右邊的櫃子擠壓到嗎?躲在桌子底下會不會存活率比較高呢?如果連桌子都塌了,就會像再下一層的情況,全部被壓得扁扁的,你還是無法在事前知道哪邊是真的能存活的黃金三角。

錯誤假設三:「黃金三角」假定在強烈震動與搖晃的情形下,人們可以隨心所欲地移動到期望躲藏的位置。
建築倒塌難得一遇,建築物裡面的人們根本無法事先預知建物倒塌後形成空隙的位置,而在建築物還沒有崩潰塌陷之前,強烈震動與搖晃過程中,人們根本無法快速、安全地移動到它們想要躲藏的位置,在移動的過程這極可能就會導致該人跌倒、受傷。
當「黃金三角」變成「死亡交叉」
總結:房屋受到地震波襲擊時,可能發生各個方向上的平晃。坍塌也分成房頂平塌、牆體外倒、牆體內倒和房頂M形向下彎折幾種。所以,儘管觀察地震造成的廢墟,我們可以發現在一些位置上確實存在類似的「黃金三角」空間。
不過,在地震發生時,人們無法預先知道地震的方式、倒塌發生的方向,也就無法知道什麼地方會有所謂的「黃金三角」空間。太過強調「黃金三角」空間可能帶來的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是,原本你指望用來支撐「三角」的支撐物可能很快就倒下了!

最後強調一次,「黃金三角」理論是錯的!DCH(Drop臥倒、趴下;Cover掩蔽、掩護;Hold on握緊、穩住)才是最可靠、最簡單的方法,也是我們過去一直所習以為常的知識,這是正確觀念!
作者介紹:蔡宗翰,現任職高雄市政府消防局,於各大媒體投書說明實用的地震觀念,也在多場演講中指導正確地震避難求生方法。蔡宗翰個人網站、蔡宗翰個人Facebook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繼續閱讀下一篇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