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要訣提高代謝率:更多肉、更多菜,開心吃
減重減脂除了計算熱量、飲食方式科學化之外,最重要的是如何把冷冰冰的數字在生活中做更有效益的實踐。對許多人來說,完整計算每天的熱量,可能會因為過於困難、複雜而消磨了減重減脂的衝勁,因此前期可以從飲食的大原則著手,做好營養師歸納出的提高代謝率5要訣,就能開啟你的減重減脂之路。
要訣1:每餐多點一盤菜,高纖是關鍵
減重減脂的人多會選擇生菜沙拉、燙花椰菜、高麗菜等餐點。蔬菜含有大量膳食纖維,膳食纖維不能完全被人體吸收,但可以成為腸道菌的養分,所以不僅具有產生熱量低、延緩消化速度、延長飽足感等好處,最重要的是能幫助養好腸道菌相,有好的腸道菌就有好的易瘦體質。
國民健康署建議,每餐蔬菜攝取量要比拳頭大小還要多一點,也就是三餐都要吃到至少一小盤青菜,但根據近期的調查指出,台灣超過86%的人蔬菜攝取不足,平常膳食纖維吃不足,沒有提供腸道菌該有的營養,怎麼達成高代謝的易瘦體質呢?而且別忘了,腸道菌要長好需要一段時間,就跟吃益生菌一樣,可能要兩週甚至一個月以上才能看到較明顯的成效,因此第一時間該立即著手改變的就是「每餐多點一盤菜」。

外食或自己煮飯,可以如何提升蔬菜量?
以外食來說,提升蔬菜量其實並不難,只要多點一盤燙青菜就行,但點的同時別忘了跟老闆說要「清燙」,避免加入過多的滷汁、肥肉造成熱量負擔。或者也可以善用便利超商,如果買完午餐發現蔬菜不夠,可以走進便利超商買一份生菜沙拉或者滷青蔬,雖然每餐的成本會稍微提高,但為了培養易瘦體質,這是最划算的投資。
而自煮的話就更方便了,除了燙青菜、水煮青菜等簡單的烹調方式之外,也能在冰箱放一些可以冷食或生食的蔬菜,例如竹筍、大番茄等,這樣再忙碌都不必擔心沒空煮菜,打開冰箱就能立即享用這一餐所需要的膳食纖維。
每餐多吃一盤菜並不困難,是容易執行也是最有效益的減重方式。減重期間能多吃就是一種幸福,因此吃蔬菜的任務,是減重要訣的第一項。
擔心吃不飽、瘦掉肌肉?下一頁營養師教你2個原則吃飽蛋白質不怕反增脂!
要訣2:每餐多加一塊肉,撐住代謝盡情享受減脂
總是擔心減重時吃不飽嗎?除了蔬菜之外,還要多吃肉!如同前面所提到的,減重期間你需要更多的蛋白質才能防止肌肉流失、撐住代謝,幾乎可以吃到減重之前的兩倍份量,所以每一餐應該要多吃一大塊肉。
雖然可以吃肉,但食材的選擇就變得更加重要,我們要極力避免吃進蛋白質的時候,不小心吃進過多脂肪,造成熱量攝取過多,無法達到熱量赤字的目標。在肉類選擇上,除了「豆>魚>蛋>肉」的順序之外,還有以下幾個小技巧:
1. 選擇動物蛋白質時,腳越少的越優先
舉例來說,魚沒有腳,所以最優先(海鮮的章魚、烏賊、花枝等等也當作魚類),而兩隻腳的雞、鴨、鵝則是第二順位,四隻腳的羊牛豬放在最後。
為什麼動物蛋白質會有這個差別?這其實跟油脂含量以及種類有關,魚類多數屬於低脂肉類,而若是含有較高脂肪的魚(如秋刀魚、鯖魚),也是以不飽和脂肪酸為主,尤其含豐富的omega-3脂肪酸,可以促進粒線體提高效能,增進燃脂的營養素,所以魚類絕對是動物性蛋白質的首選。
雞、鴨、鵝則是本身所含的脂肪量較豬牛羊來得少,不用選定特別部位,幾乎每一個部位都能安心食用。而四隻腳的豬牛羊則要小心了,除了具有高脂的部位,其中的脂肪還是飽和脂肪酸,不只是對健康有影響,攝取過多也會影響到我們減重的進程。
2. 外食要特別注意烹調方式
選對好的蛋白質來源後,一定不能忽略烹調方式。你知道嗎,一隻炸雞腿的熱量大約等於兩隻滷雞腿!若是選錯烹調方式,原本辛辛苦苦挑選來的蛋白質食材,可能就會變成減重地雷,尤其是在減重期間要攝取更多蛋白質的狀況下,可以說是得不償失。
好的烹調方式有兩個重點,第一點是肉就是肉,不要有太多添加物。像是粉蒸排骨、糖醋雞丁,表層加了澱粉、太白粉,都會讓熱量大幅提升,同時減少了蛋白質的比例,因此切記,肉類烹調盡量單純為主。第二點是少油少糖,多用香料,油跟糖是廚房非常常見的調味料,但也是肥胖的來源,想要達成易瘦體質,我們需要採用更健康的烹調方式,可以試試用天然食材製成的香料,不僅能控制熱量,更能訓練自己的嗅覺、味蕾,讓飲食吃得更開心、更豐盛。
每餐多加一塊肉,能讓自己吃得開心,也吃出易瘦體質。
每餐做1件事,還能少掉140大卡!下一頁看看讓瘦身更快看見成效的簡單要訣!
要訣3:每餐少吃半碗飯,少醣更快瘦
蔬菜可以多、肉類可以多,那麼什麼食物要減少?營養師會毫不猶豫地說,最該減少的是每一餐的飯跟麵!
每餐減少半碗飯就能少掉140大卡,除此之外還有隱藏在熱量之外,可以調控生理激素分泌的優點。
減醣飲食是近年來最有效、最熱門的減重飲食法之一,只要減少碳水化合物,就算熱量沒有減少很多,也可以達到減重效果。
為什麼只要減少半碗飯就能輕鬆看到成效?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們每天的能量約有50%來自碳水化合物,而50%中的七成以上大部分是從米飯、麵類這些主食而來,因此減少半碗飯,就能快速降低整天的碳水化合物比例。當我們攝取的碳水化合物減少,消化吸收後的血糖上升變得更緩慢,體內分泌的胰島素也會相對減少許多。
胰島素可以說是「增脂」的指揮官,當血糖過高,身體會以為有大量的能量在這個時間點用不到,必須要儲存起來,這時候胰島素就會大量分泌,指揮著這些血糖跑進脂肪細胞,堆積起來,做為日後要使用的能量,也因此造就了脂肪細胞的壯大。
因此減少半碗飯就等於減少每餐飯後血糖快速、大量上升的風險,也抑制了胰島素分泌,讓身體的「增脂」作用無法大量進行,達到控制體脂的效果。
如果想要有更好的成效,那麼乾脆不只減半碗飯,整餐都不吃飯可以嗎?完全不吃飯麵是執行生酮飲食的方式之一,但過度激烈的方式以及大量缺乏碳水化合物的狀況下,很容易發生難以執行、健康受影響的狀況,反而可能讓減重減脂的成效變得更差。
所以每餐少吃半碗飯,既能維持基礎能量供應身體運作,同時也避免多餘的碳水化合物,將身體維持在高代謝的易瘦體質。
吃飯點燙青菜補纖維又少熱量?下一頁營養師提醒:當心1個地雷讓熱量飆4倍!
要訣4:烹飪選擇好方式,吃得美味又沒負擔
烹調方式其實占了飲食好壞很大的因素,好的食材用不好的烹調方式很容易前功盡棄。舉個例子來說,清燙蔬菜一大盤熱量可能只有25大卡,若是加上醬油膏、紅蔥酥,熱量可能變成3倍,若是加上滷肉汁,熱量可能會達到4倍之多!
除了明顯的熱量差異之外,不好的烹調方式還隱藏著減重時最忌諱的地雷「飽和脂肪酸」、「精製糖」,這兩者如果攝取過多,都會在體內引起發炎反應,就像是機器運轉時卡了沙石一樣,減重的順暢性、效率都會受到阻礙,從這兩點就可以看出烹調方式的重要性。
而要怎麼吃才對呢?在此一樣分成外食跟自煮兩種方式來學習如何挑選對的料理手法。
外食的時候,優先注意豆魚蛋肉類跟蔬菜類,這兩類是減重飲食最重要的食物,如果選對烹調方式,一餐少個100到200大卡不是問題!肉類最建議的烹調方式是清蒸、舒肥、香料調味等用油量少的方式,像是清蒸魚、舒肥雞、香料雞肉等。
而自煮更容易控制烹調步驟,煎、烤、氣炸也都能加入料理清單中。為什麼外食不能選擇煎跟烤呢?主要原因在用油量,外食為了讓食物更香、更快熟,通常煎的時候會倒入更多的油,讓食材更完整受熱,但回到自己家,我們可以用比較複雜的步驟減少用油量,比如先微波或烤過再下鍋煎煮,這樣不僅食材內部熟透,表面也可以吃到酥脆感。
至於烤的料理,外面店家通常會在食材表面刷上一層油,讓出爐的食物充滿香氣。而我們在家中,可以改以香料替代表面油脂,最後階段再撒上香料,用小火微烤就能快速提升料理的香氣。
想讓減重成效更好看,一定要小心水腫!下一頁營養師揭曉:除了醬油以外這種醬也要當心!
要訣5:配餐聰明選醬料,減少水腫讓體重輕盈更有感
身材的胖,不只是脂肪,有時候也跟體內水分蓄積有關,我們常常聽到的「水腫」不僅會影響外貌,也會影響體重機的數字,若是減重過程中發生了水腫的狀況,難免造成誤判打擊信心。
造成水腫其實跟每一餐調味的「醬料」有極大的關係,常常聽人說吃太鹹隔天很容易水腫,沒錯!鹽裡面的鈉離子是造成水腫最關鍵的原因之一,鈉會將水分抓在體內,讓水分無法順利從尿液、汗液排出,也就造成了水腫。
根據衛生署建議,每天攝取的鈉含量不宜超過2,400毫克(換算成鹽大概大約是6克),但你知道嗎,國人各年齡層平均攝取量大約都比建議量高了1.5至2倍!所以想要避免水腫,聰明選擇醬料非常的重要。
含鈉量高的醬料,除了最常使用的鹽,還有醬油、醬油膏,以及可能讓你有點意外的辣椒醬,這些都是鈉含量高的醬料,只要一小碟就超過一天上限的一半,午晚餐一個不小心,可能就超標了。
想要避免吃進過多的鈉,可以改變醬料的配方,先用大量天然食材,像是蒜末、白蘿蔔泥、薑絲等,再搭配黑醋或白醋以及幾滴香油提味,就能配出充滿香氣又少鈉的醬料。當然,如果單純以香菜、九層塔、羅勒這些香草類植物來完成調味,又可以再減少更多的鈉!讓我們一起聰明改變醬料,杜絕水腫身材。
減重期間的外食訣竅
掌握5要訣,減重期間就算沒時間自己煮食也不需要擔心,只要會看菜單就行。以下整理外食時的點餐訣竅:
- 多點一盤燙青菜
- 魚類等海鮮最優先
- 便當飯少
- 烹調方式清蒸、舒肥、香料調味
- 少配醬油、辣椒醬
本文摘自《營養師教你21天吃出瘦習慣》/好食課營養師團隊/商業周刊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