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安健康/余宗翰報導】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的擴大有越來越快的趨勢,短短7天台灣就新增10例個案來到40例確診,前天(2/29)不只單日確診5例破了國內單日新增最多的紀錄,而且也首度出現醫院內群聚感染。
根據副總統陳建仁提出的「社區傳播」(community spread)的定義,社區傳播時有4個徵兆,包括1.確定病例無法找到感染源。2.本土感染個案「遠超過」境外移入感染個案。3.出現持續性的傳播鏈。4.有廣泛發生的群聚事件。目前本土感染病例已經超過境外移入病例,指揮中心監測應變官莊人祥表示,現在已經有「社區傳播的警訊」。 在這個情況下,民眾的防疫意識需要升級,並且盡量少去醫院、診所等容易傳染疾病的場所,而有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的人,更要多加小心。
根據副總統陳建仁提出的「社區傳播」(community spread)的定義,社區傳播時有4個徵兆,包括1.確定病例無法找到感染源。2.本土感染個案「遠超過」境外移入感染個案。3.出現持續性的傳播鏈。4.有廣泛發生的群聚事件。目前本土感染病例已經超過境外移入病例,指揮中心監測應變官莊人祥表示,現在已經有「社區傳播的警訊」。 在這個情況下,民眾的防疫意識需要升級,並且盡量少去醫院、診所等容易傳染疾病的場所,而有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的人,更要多加小心。
出門就戴口罩,身體不舒服即便在家也須戴口罩
請勿設定超過兩組超連結
請勿設定超過三組超連結
請勿設定超過五組超連結
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有需求書沒有需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超級連結!!!!!!!!!!!!!!!!!!!!!!!!!!!
測試資料請你複製URLhttps://media-sit.h2u.io/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急診科主任謝宗學近日在臉書(Dr. E 小兒急診室日誌)上指出,雖然台灣沒有大規模的感染疫情,但已有明確的「社區傳播」警訊和首例「院內感染」,建議個人防護原則要進一步升級。謝醫師提出10點注意事項:
出現院內感染的情況下,不僅令人遺憾,也必須更加小心醫院、診所等容易傳染疾病的場所;振興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田知學最近就在臉書(布農Doc 田知學)上呼籲大家:
如果必須定期回診,或是身體出現症狀必須去醫院就診該怎麼辦呢?田知學醫師表示,進出醫院一定要戴口罩並勤加洗手,接觸任何東西、包括按電梯後都要洗手;另外,如果有旅遊、接觸史、群聚史一定要誠實告知醫師。
2種人要小心肺炎風險激增6~7倍!下一頁看醫師怎麼說
新冠肺炎在台灣爆發首例院內群聚感染,不僅醫院人員心情更為沉重,常去醫院看病、拿藥的人也提心吊膽;其中,有哪些族群要特別容易得新冠肺炎、要多加注意呢?
根據「民視新聞」,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李秉穎提到,新冠肺炎病毒的高風險族群,有點類似「流感」的高風險族群,主要是「有一些潛在疾病,尤其是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肺病」的人;李醫師推估,「心血管功能退化、肺部功能變差,肺炎機率將會暴增為一般人的6~7倍」,要是再加上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罹患新冠肺炎的機會就會大大提升。舉例來說,案19的白牌車司機就患有B肝和糖尿病,當時因咳嗽肺炎住院13天後,最後仍因肺炎合併敗血症而亡故。
謝宗學醫師提到,大家要努力將個人防護做好,減少大規模感染情況發生,讓醫療體系可以負荷。他說,目前除中國之外,世界各國的治療經驗指出,「只要醫療體系沒有崩壞,感染新冠肺炎的人可以接受良好的治療,死亡率不到1%」因此現階段的防疫重點是「不要讓感染者突然暴增」,讓政府有餘力撲滅感染的傳播鏈,這樣台灣的醫療體系才有餘力治療每個感染者,拉長戰線,用空間換取時間,等待治療藥物和疫苗的研發。
參考資料: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 出門即戴上口罩。因為罹患新冠肺炎可能無症狀卻有傳染力,自己或接觸的人都可能是感染者 ,戴口罩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
- 若身體不舒服,即使在家中也要戴上口罩,盡量離家人距離2公尺以上,不和家人一起用餐。
- 非必要不要踏進醫院。若不得已需要進入醫院,戴緊口罩,確實執行手部清潔。
- 不要參加任何非必要的集會活動。
- 非必要不要出國,世界各國多已淪陷。
- 盡量不要去人潮壅擠的地方。
- 嚴格執行手部清潔。
- 抑制自己揉鼻子揉眼睛的習慣。
- 有過敏體質的人減少接觸可能的過敏原,並用藥物控制過敏反應,減少不自覺觸碰身體黏膜的動作。
- 規律生活作息,均衡飲食,不要太勞累,維持正常免疫力。
急診醫師:盡量不要探病、看診要戴口罩勤洗手並誠實告知接觸史
出現院內感染的情況下,不僅令人遺憾,也必須更加小心醫院、診所等容易傳染疾病的場所;振興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田知學最近就在臉書(布農Doc 田知學)上呼籲大家:
- 小病不要來急診。
- 急診陪伴家屬一人就好。
- 盡量不要去探病。(有些醫院是禁止探病了)
如果必須定期回診,或是身體出現症狀必須去醫院就診該怎麼辦呢?田知學醫師表示,進出醫院一定要戴口罩並勤加洗手,接觸任何東西、包括按電梯後都要洗手;另外,如果有旅遊、接觸史、群聚史一定要誠實告知醫師。
#衛福編編報報 發文時間:2020/2/29 新增5確診個案,其中4例為案34醫院接觸者 #指揮中心快訊 今日記者會直播往這:https://youtu.be/dTuC3L_bQU8 衛生福利部 LINE@...
由衛生福利部發佈於 2020年2月28日 星期五
2種人要小心肺炎風險激增6~7倍!下一頁看醫師怎麼說
心血管功能、肺部功能變差,罹患肺炎機率暴增6~7倍!
新冠肺炎在台灣爆發首例院內群聚感染,不僅醫院人員心情更為沉重,常去醫院看病、拿藥的人也提心吊膽;其中,有哪些族群要特別容易得新冠肺炎、要多加注意呢?
根據「民視新聞」,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李秉穎提到,新冠肺炎病毒的高風險族群,有點類似「流感」的高風險族群,主要是「有一些潛在疾病,尤其是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肺病」的人;李醫師推估,「心血管功能退化、肺部功能變差,肺炎機率將會暴增為一般人的6~7倍」,要是再加上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罹患新冠肺炎的機會就會大大提升。舉例來說,案19的白牌車司機就患有B肝和糖尿病,當時因咳嗽肺炎住院13天後,最後仍因肺炎合併敗血症而亡故。
只要醫療體系沒有崩壞,新冠肺炎患者的死亡率不到1%
謝宗學醫師提到,大家要努力將個人防護做好,減少大規模感染情況發生,讓醫療體系可以負荷。他說,目前除中國之外,世界各國的治療經驗指出,「只要醫療體系沒有崩壞,感染新冠肺炎的人可以接受良好的治療,死亡率不到1%」因此現階段的防疫重點是「不要讓感染者突然暴增」,讓政府有餘力撲滅感染的傳播鏈,這樣台灣的醫療體系才有餘力治療每個感染者,拉長戰線,用空間換取時間,等待治療藥物和疫苗的研發。
參考資料:
- https://www.facebook.com/DrEpediatricemergency/posts/2042720282540104?__cft__[0]=AZXcjwNr-5e8MbVBHY-e8zxwq1jL1QDe_6oLWyDsqfZ6DSbFwntilIx-nSP8TsIN9ok3oiPICjLeTqlnd9Jr-gEsQzrIzfJ7YiyK_7kzw2N9dhgmRrSXhAEMITPPS5ivIkFO58Gf6CFwogxiRI1-P1BDo5ovQsdVB8fG4dykhKEoXw&__tn__=%2CO%2CP-R
- https://tw.news.yahoo.com/video/%E6%84%9F%E6%9F%93%E6%AD%A6%E6%BC%A2%E8%82%BA%E7%82%8E%E9%AB%98%E9%A2%A8%E9%9A%AA%E7%BE%A4-%E9%80%99%E5%85%A9%E9%A1%9E%E4%BA%BA-%E6%9C%80%E8%A6%81%E7%95%B6%E5%BF%83-103550891.html?fbclid=IwAR1fNUTERkkQI4Wk9WUuzGt6Yw95xFkYmuL5FNL5RCwqX_jIJG-tymxdIYE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繼續閱讀下一篇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