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健康

癲癇發作,這動作急救不成反窒息!保命5字訣一定要學

新聞中心余宗翰
2019-09-25 13:00:00
20,898
收藏
分享
【早安健康/余宗翰報導】癲癎又叫「羊顛瘋」,這種令人不知所措的疾病常可在影視作品中看到;而在現實生活中,台灣的癲癇發生率大約是千人之中有4人,也不算罕見。然而,如果親朋好友突然癲癇發作,你會處理嗎?電影中常會看到癲癇患者發作時有人在他嘴裡塞湯匙的做法,這麼做是為了防止患者在牙齒劇烈打顫時咬到舌頭。雖然塞湯匙等做法有它的道理,卻可能引發更嚴重的後果!

許多台灣人對癲癇的認知仍然不是很清楚,因此,大家可能會以錯誤的方法處理親朋好友的癲癇狀況,導致令人遺憾的結果。腦神經內科醫師林志豪最近在個人YouTube頻道「神經豪大條」中教大家如何處理癲癇發作的病人,林醫師總結出五字口訣,幫助大家記憶。

林志豪1林志豪醫師2

請勿設定超過兩組超連結

請勿設定超過三組超連結

請勿設定超過五組超連結

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有需求書沒有需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超級連結!!!!!!!!!!!!!!!!!!!!!!!!!!!

測試資料請你複製URLhttps://media-sit.h2u.io/

02115603540545085401360436563530 超連結

 

 

02115603540545085401360436563530 超連結

 

 

02115603540545085401360436563530 超連結

 

 

02115603540545085401360436563530 超連結

 

 

五字訣:移、勿、側、陪、送



林志豪醫師表示,癲癇分為「局部性的癲癇」與「全般部的癲癇」,全般部癲癇就是「大發作」;如果看到旁邊的人癲癇大發作而倒下來,要怎麼做呢?林醫師教大家一個五字口訣:

  • 移:
    癲癇大發作的時候把病人身邊任何可能傷害到他的物品移開,比如尖銳物品,以避免病人受傷。

  • 勿:
    「勿」就是千萬不要在病人的嘴裡放任何東西。癲癇病人發作時可能會把舌頭咬到流血,有些人怕病人把舌頭咬斷,所以塞東西在他嘴巴裡;但林志豪醫師表示,病人咬到舌頭最多只是流血,不會有生命危險;但在病人嘴裡塞東西,卻會增加病人窒息的風險!

  • 側:
    林志豪醫師建議,讓癲癇病人保持側躺的姿勢,讓嘴巴裡的分泌物或嘔吐物流出,比較不會塞住病人的呼吸道。

  • 陪:
    陪就是在病人旁邊陪伴。林志豪醫師指出,陪伴時最大的重點是要看病人癲癇發作的型態,看他到底是身體某一邊在發作,還是全般部發作;第二,要測量病人癲癇發作的時間;通常癲癎在兩分鐘內就會停止。但如果超過5分鐘還持續發作呢?

  • 送:
    如果超過5分鐘癲癇還是持續發作,這時就要叫救護車趕快把病人送到醫院,用藥物把癲癇控制住。林志豪醫師解釋,癲癇發作如果超過30分鐘沒有停下來,會對大腦帶來非常大的傷害。根據「彰秀精神醫學部」專文,長時間癲癇發作會造成腦缺氧、神經受損等狀況。

一般如果發生癲癇要怎麼治療呢?醫師說「必須先看癲癇發作的原因是什麼!」下一頁更完整的說明一定要看


癲癇要怎麼治療呢?



一般的癲癇要怎麼治療呢?林志豪醫師表示,必須先看癲癇發作的原因是什麼。

  1. 內科方面的問題:
    一般來講,如果是內科的問題,比如喝酒、服用某些藥物、電解質不平衡,或因為感染而致病,這些致病因素一旦解決了癲癇狀況就會消失,不用再繼續服用藥物。

  2. 癲癇發作的原因不明:
    有些癲癇可能找不到原因,這種癲癇患者常會很困擾要不要服用藥物。遇到這種狀況,林志豪醫師建議:

    a.如果癲癇發作兩次以上,一般會建議服用藥物一段時間,通常是服用三年,這三年之間如果癲癇都沒有發作、且只用一種藥物在治療的話,或許之後就可以把藥物停掉。

    b.如果癲癇患者在比較危險的場所工作,比如要常常爬高,最好服用藥物來控制,以防萬一。

  3. 腦部受創:
    林志豪醫師指出,如果產生癲癇的原因是因為腦部受創,比如中風,或腦中有腫瘤等,這些原因導致的癲癇會重複地發生,所以醫師會建議長期用藥,才能有效保護大腦。


作者簡介:林志豪醫師,台中林新醫院腦神經內科醫師,專長:頭痛、腦中風、失智、巴金森氏症、神經系統病變。林志豪醫師 腦神經內科

參考資料:
  1. http://www.tma.org.tw/ftproot%5C2012%5C20120823_14_00_58.pdf
  2. https://www.scmh.org.tw/internet/blog/Dept_Preview.aspx?blog=Q0FfZGVwdF8wMDY=&Type=0&Dept=badf9216-08cc-4ab5-9f1f-a3267d07d6e7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收藏
分享
繼續閱讀下一篇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