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健康

拉肚子、常腹痛,是腸胃炎或大腸癌?判斷腸躁症前先排除4種重大疾病!

鳥居明(消化內科醫師)
2024-01-04 13:00:00
41,174
收藏
分享
【早安健康/鳥居明(消化內科醫師)】

要特別注意與腸躁症相似的重大疾病



我們已經知道,腸躁症會因來自心理或社會的壓力而誘發,但是排便異常、腹痛、腹部不適這類症狀可不是只有腸躁症才會出現。如果這類症狀遲遲沒有好轉的現象,就必須懷疑是不是與其他重大疾病有關。

為此,醫師若在問診時,發現有可能與重大疾病有關的話,就可能會進行內視鏡檢查,看看腸道有沒有發炎或是其他器質性異常,才能確認這些症狀是不是來自腸躁症。簡單來說,就是先排除重大疾病再行診斷的意思。這種將潛在危機逐一排除再做出診斷的方法,稱為「排除性診斷」。

請勿設定超過兩組超連結

請勿設定超過三組超連結

請勿設定超過五組超連結

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有需求書沒有需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超級連結!!!!!!!!!!!!!!!!!!!!!!!!!!!

測試資料請你複製URLhttps://media-sit.h2u.io/

02115603540545085401360436563530 超連結

 

 

02115603540545085401360436563530 超連結

 

 

02115603540545085401360436563530 超連結

 

 

02115603540545085401360436563530 超連結

 

 

如果沒去醫院請醫師進行診斷,就無法進行排除性診斷。所以不要有「說不定是腸躁症,但為了拉肚子或便祕去看醫生很丟臉,忍耐一下就好了」這種想法。如果一直有排便異常、腹痛、腹部不適的症狀,還是建議大家要去醫院接受治療。

以下會介紹症狀與腸躁症相似,卻必須優先排除的疾病。在此仍必須請大家不要自己當醫生,如果有類似的情況,還是要去醫院接受醫生的診斷。

請不要自己判斷病情。在不知道是不是腸躁症之前,如果有慢性的排便異常或腹痛,請盡快去醫院接受專科醫師治療。

潰瘍性大腸炎



潰瘍性大腸炎是大腸內側的黏膜發生慢性發炎,出現潰瘍或是潰爛的疾病,屬於IBD(發炎性腸道疾病)之一。雖然目前病因不明,但一般認為與遺傳有關,或是因為特定的細菌、病毒或環境導致免疫反應失控,大腸的黏膜才會因此發炎。

就年齡層來看,潰瘍性大腸炎好發於二十至三十幾歲的年輕族群,但偶爾也會在小孩或是五十歲以上的人身上發現。此外,有些IBD患者的親人同樣有IBD的症狀,所以家族病史也是重要的診斷要素之一。最常見的症狀為拉肚子、血便、腹痛、排便頻繁、排便排不乾淨等,當症狀越來越嚴重,體重就會變輕,出血也會變多,甚至因此會出現貧血的症狀。

潰瘍性大腸炎是病因不明又難根治的疾病,一旦病入膏肓,就有可能得動手術,所以也被日本的厚生勞動省認定為難病(難以治療的疾病)之一。

潰瘍性大腸炎與腸躁症一樣,都有腹痛或拉肚子這類症狀,但是也有血便、體重下降、排便排不乾淨這類腸躁症沒有的症狀。尤其血便更是具有代表性的症狀。順帶一提,剛剛提到的這些症狀與接下來說明的克隆氏症幾乎相同。

潰瘍性大腸炎

拉肚子、體重下降、腸道變窄…大腸癌與克隆氏病有哪些該注意的關鍵徵兆?下一頁繼續看


克隆氏病



克隆氏病與潰瘍性大腸炎一樣,都是會造成組織發炎的疾病,但是潰瘍性大腸炎是大腸發炎,克隆氏病則是消化道發炎,也就是在口腔到肛門這段發炎。雖然目前還不知道克隆氏病的病因,但一般認為,克隆氏病與環境因子、細菌、病毒感染、遺傳有關,因為這些因素會讓身體的免疫反應失控,導致消化道的黏膜被攻擊。克隆氏病在日本同樣被認定為難以治療的疾病。

雖然克隆氏病會讓整個消化道發炎,但最常見的還是小腸或大腸發炎,此時就會出現下痢、腹痛或腹部不適等症狀。此外,也會導致體重下降、腸阻塞或腸道狹窄(腸道變窄)這類症狀。進一步還會出現與盲腸炎類似的症狀或關節炎、皮膚紅疹,更嚴重的還會出現肝衰竭等症狀,總之症狀五花八門。

由此可知,症狀會隨著發炎的部位不同而改變,但是當小腸或大腸發炎時,會出現與腸躁症類似的症狀,所以到醫院接受診斷才如此重要。

克隆氏病的初期症狀為腹痛或下痢,看起來與腸躁症十分相似,但從上方的插圖可以發現,克隆氏病還有其他各種病變。腸道發炎會讓腸道變窄或穿洞,也有可能讓腸子彼此沾黏,形成所謂的瘻孔,這些都是非常危險的狀態。

克隆氏病

大腸癌



直腸、肛門以及大腸其他部分的癌症稱為大腸癌。這類在大腸黏膜慢慢擴大的癌細胞會從黏膜入侵大腸內壁,再往外擴張,最終透過淋巴或血液轉移至身體的每個角落。

大腸癌初期不會有什麼明顯的症狀,但之後便會出現血便,或是因為大腸內部出血,導致糞便變成暗紅色的情況,而這類症狀也會造成貧血。

此外,腫瘤會讓大腸變窄,所以糞便會跟著變細,使排便變得不順暢,也就是所謂的便祕,有時也會因此拉肚子。拉肚子是因為排便不順,導致糞便的含水量增加才出現的症狀。由此可知,大腸癌會同時出現拉肚子與便祕的症狀,所以很容易被誤認為是混合型腸躁症。除了上述的症狀之外,還會出現體重下降與腹痛、脹氣這類腹部不適症狀。

據資料統計,每十萬人約有一百人會罹患大腸癌,而且患者人數在五十歲之後的年齡層急速增加。在各種大腸的疾病之中,大腸癌屬於攸關性命的重病,也是在診斷腸躁症的時候,最需要注意的疾病。

大腸癌與潰瘍性大腸炎一樣,都有發燒或體重下降的症狀。貧血是因為下血或血便,身體流失血液所引起。

大腸癌

秋季至春季常出現腹痛發燒拉肚子,可能與病毒有關!下一頁看看常見引起腹痛的病菌症狀整理


傳染性腸炎



在秋初至春初之際肆虐的諾羅病毒、腸出血性大腸桿菌O-157、沙門氏桿菌、金黃色葡葡球菌這類病毒或細菌引起的下痢,都屬於傳染性腸炎的一種。主要的症狀為嘔吐、腹痛、下痢、發燒,其中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或是沙門氏桿菌腸胃炎,也都會出現血便的症狀。

傳染性腸炎通常採用對症治療的方式治療,但是下痢會造成脫水,身體會失去所需的礦物質與鹽分,因此會以點滴方式補充這類物質。此外,腹瀉治療藥物會讓細菌製造出的毒素留在腸道之中,所以通常不會使用這類藥物治療。只有當排便異常持續了2~3個月才會診斷為腸躁症。傳染性腸炎造成的下痢或嘔吐通常來得又急又快,所以很容易分辨是不是因為病毒或細菌感染所造成,而且患者通常會立刻去醫院接受治療,所以不會與腸躁症混為一談。

病毒型的傳染性腸炎無法使用抗生素治療。基本上只能靜養,等待自然痊癒。如果是細菌型的傳染性腸炎,則可利用抗生素治療,但不管是哪種傳染性腸炎,幾乎都是等待自然痊癒,所以通常不會使用抗生素治療。重點在於不會使用止瀉劑治療,因為這會讓病原體無法排出體外,反而繼續在體內製造病毒。

傳染性腸炎

本文摘自《腸躁症超圖解》/鳥居明(消化內科醫師)/創意市集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收藏
分享
繼續閱讀下一篇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