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安健康/蔡宗翰(高雄市政府消防局火災預防科股長)】第18課
求生隨堂考
電視新聞報導著某處發生火災,現場濃煙密布,結果屋主因吸入過多濃煙而致命,想像一下,如果自己身在煙霧瀰漫的火場中,為了活下來,你會怎麼做?
火災遇濃煙時要不要用溼毛巾摀口鼻?
求生隨堂考
電視新聞報導著某處發生火災,現場濃煙密布,結果屋主因吸入過多濃煙而致命,想像一下,如果自己身在煙霧瀰漫的火場中,為了活下來,你會怎麼做?
請勿設定超過兩組超連結
請勿設定超過三組超連結
請勿設定超過五組超連結
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有需求書沒有需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超級連結!!!!!!!!!!!!!!!!!!!!!!!!!!!
測試資料請你複製URLhttps://media-sit.h2u.io/
□ A. 用溼毛巾摀住口鼻,穿越濃煙逃生。
□ B. 用乾毛巾摀住口鼻,穿越濃煙逃生。
□ C. 用塑膠袋套住頭部,穿越濃煙逃生。
□ D. 用棉被包裹身體,穿越濃煙逃生。
□ E. 先想辦法避開濃煙,再尋求其他方法。
【答案請見文末】
現場直擊
消防隊員們全副武裝,一組一組進入屋內。
「都逃出來了嗎?」屋主年邁的母親焦急地問。
「還有兩個,在四樓後側房間……」睡在四樓前側房間的屋主夫婦剛從陽台被救下,懇求消防隊員救救他的兩個女兒。
大量火煙不斷從二、三樓前方窗台竄出,消防人員除了持續射水降溫,避免火勢延燒到隔壁,同時進入屋內尋找起火點及人命搜救。到了四樓,火勢沒有延燒上來,但上竄的濃煙早已瀰漫整個空間。四樓中間共用浴室的塑膠門已經燒焦、融化變形,浴室內部壁面嚴重熏黑。消防人員一邊確認裡面有無人員受困,一邊奔向後側房間。
房門是關上的。
「濃煙可能沒有進到房間內,裡面的人或許還活著!」消防人員士氣大振。
這股希望在開門瞬間煙消雲散。沒想到房間內竟然濃煙瀰漫,能見度不到一公尺。濃煙彷彿鬼魅般炫耀著身上的黑色斗篷,對著門口的消防人員訕笑:「你們來晚了。」
消防人員快步進房,發現兩名女子斜躺在床上。兩人身上雖然沒有燒焦熏黑,但已無生命徵象。他們趕緊將兩人急救送醫,判定是吸入大量濃煙致死。
二○一七年一月凌晨四點,一棟五層樓透天厝的二樓客廳起火,消防人員第一時間趕到現場時,已有火舌濃煙自窗台竄出。
當時四樓共有五人,前側主臥室是屋主夫妻及一名四歲小女兒。樓層中間是走廊、一間共用浴室及室內樓梯,二十歲大女兒及十五歲二女兒睡在最後側臥房,兩人被發現時,都已經沒了呼吸心跳。
這一家人同樣都在四樓,門也都關著,但為什麼前側主臥室沒有任何煙燻痕跡且三人生還,而後側臥房卻濃煙密布、造成兩人罹難?消防人員在現場發現了兩個疑點。
第一個疑點:消防人員抵達現場時,後側臥房的門是關的,但濃煙是怎麼進去的?
對照前側主臥室沒有煙燻痕跡的結果,關門確實能有效阻擋濃煙,而且火災發生時,後側臥房的窗戶是開啟的,就算有些許濃煙從門縫滲入,也可以從窗戶排出去,不太可能因此致命。況且窗戶的採光罩和窗框也沒有任何熏黑痕跡,同步排除濃煙是從窗外竄入。
也就是說,在火災發生期間,門必定打開過。而開門的原因是什麼呢?
消防人員後來在臥房內地板上,發現一條浸溼的浴巾。
第二個疑點:為什麼後側臥房門內地板上有溼浴巾?
難道是消防隊救災時噴灑進來的水弄溼的嗎?根據當天救災指揮官表示,因為四樓沒有被火勢延燒,所以並未向後方臥室內射水。而現場勘查後發現,除了這條溼浴巾,其他物品都沒有被弄溼,換句話說,這條浴巾是刻意弄溼的。
遇到火災趕快找毛巾弄濕掩住口鼻…卻致命!下一頁消防員告訴您不該這樣做的真正關鍵
綜合這兩點,我們整理出兩件事:首先,臥房的門在火災發生期間曾被打開;其次,有條浴巾因為某種原因被刻意弄溼了。
事情經過逐漸明朗,研判這兩位罹難者發現火災後打開臥室房門,走到浴室弄溼毛巾。但門被打開後,大量高溫濃煙迅速竄進房內,雖然她們很快關上門,但移動過程中已吸入大量濃煙,回到臥房後,也因持續處於濃煙籠罩的環境而致命。
相反的,前側主臥室屋主夫妻及四歲小女兒得知發生火災後,立即關閉房門,避免濃煙竄入房內,然後往前方陽台避難,後來被消防人員順利救出。
這就呼應了第十課說的,濃煙是火場的頭號殺手;絕大部分的火場罹難者不是被活活燒死,而是被濃煙嗆昏後死亡。
什麼是濃煙?前面說過,火災初期會先產生白煙,主要成分是水蒸氣,對人體沒什麼危害,算是「淡煙」。但燃燒一段時間後,開始出現深黑色的、可燃性、劇毒、高溫的氣體,這就是「濃煙」。
一般情況下,在火場遇濃煙的機會不大,多數人知道火災發生時,身處的環境都還沒有煙,大部分是開房門察看後才發現門外或梯間有煙。如果立即關門,就不會遇到濃煙。
但很多人輕忽了濃煙的致命性,想從原本沒有煙且相對安全的環境,穿越幾百度劇毒的濃煙逃生。事實上,光是暴露在濃煙之中,只要吸到一口氣,就會窒息喪命。
或許你會說,就是因為知道濃煙致命,才想用溼毛巾加減防護啊。 實驗證明,溼毛巾只能擋住濃煙中的固體(碳粒子)和液體(炭渣或焦油)。誤以為在濃煙密布的環境中能靠溼毛巾保命,這種虛假的安全感和錯誤觀念比濃煙更致命!
為什麼溼毛巾沒辦法帶你穿越濃煙?
一、溼毛巾擋不住濃煙中的毒氣:有毒氣體和氧氣都是氣體,如果溼毛巾可以擋住有毒氣體,同時也會擋住新鮮空氣,讓你無法呼吸。
二、溼毛巾擋不住濃煙中的高溫:當用溼毛巾摀住口鼻時,溼毛巾遇熱產生的水蒸氣一旦吸入呼吸道,會造成嚴重灼傷。
三、一手拿溼毛巾無法快速逃生:濃煙中要逃生,只能採「低姿勢」,但低姿勢不是彎腰降低重心就好,而是匍匐前進(雙肘雙膝碰地)。在這樣的時候,如何能夠一手拿溼毛巾並用單手快速移動?
四、浪費時間而且還得弄溼毛巾:不妨實際做做看,從跑到浴室、找到毛巾、弄溼毛巾、用力擰乾再跑到門口需要多久時間?另外,你家裡有幾個人?需要幾條溼毛巾?總共要花多久時間?
五、口鼻之外的部位顧不到:儘管摀住了口鼻,但身體其他脆弱的部位像是皮膚、頭部、眼睛等,仍然暴露在高溫的危險中。
簡而言之,溼毛巾根本擋不住濃煙高熱,而且你為了穿越濃煙,反而把自己從原本相對安全的環境,移動到更致命的危險中。
而這種錯誤觀念既然如此致命,為何還到處流傳呢?
這個觀念大概是二十世紀初從美國開始流傳,當時美國的房子以木造居多,一旦發生火災就是全毀,所以無論是什麼情況,一定要想盡辦法逃離火場。現在則大多是鋼筋混凝土具防火建材的建築物,發生火災後,起火處的濃煙高熱不容易散去,就會以極快速度蓄積濃煙、劇毒及高熱。
過去木造房子燃燒的發煙量較現代建築物少,且不易產生濃煙。台灣早期也有很多木造建築物,所以當時教導大眾逃生時要用溼毛巾,避免吸入煙灰,引起咳嗽不適,就當時情況來看應該是正確的做法。但隨著時代更迭、建築型態改變,防災觀念也該與時俱進。
比起逃生,更要努力求生!下一頁告訴您:決定生存方法「發現時間」是關鍵
火場中,要求生,別涉險逃生,尤其遭遇濃煙時,絕不該貿然穿越逃生。
如果火災發現得早,你應該立即逃生、離開現場,而不是浪費時間找溼毛巾或其他其實無法保護你的東西,不但浪費了寶貴的時間,還可能因此害你受困火場。
如果火災發現得晚,你應該尋找相對安全的地方避難,千萬別想靠溼毛巾或其他東西,讓自己從「相對安全」的地方移動到「更致命」的炙熱劇毒濃煙中。
【求生隨堂考解答:E】

30秒掌握生機:遇濃煙時要不要用溼毛巾摀口鼻?
火災現場濃煙密布時很容易嗆傷,應該怎麼做?
聽說不能用溼毛巾,但實際做法是什麼呢?
錯誤迷思
以為用溼毛巾摀口鼻可安全穿越濃煙,卻往往沒命!
為什麼不能用溼毛巾?
正確做法
關門求生、避開濃煙
絕不可穿越濃煙逃生,應關門求生。
本文摘自《打火哥的30堂烈焰求生課:第一線熱血消防員親授關鍵保命絕招,破解火場迷思》/蔡宗翰(高雄市政府消防局火災預防科股長)/遠流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 B. 用乾毛巾摀住口鼻,穿越濃煙逃生。
□ C. 用塑膠袋套住頭部,穿越濃煙逃生。
□ D. 用棉被包裹身體,穿越濃煙逃生。
□ E. 先想辦法避開濃煙,再尋求其他方法。
【答案請見文末】
現場直擊
消防隊員們全副武裝,一組一組進入屋內。
「都逃出來了嗎?」屋主年邁的母親焦急地問。
「還有兩個,在四樓後側房間……」睡在四樓前側房間的屋主夫婦剛從陽台被救下,懇求消防隊員救救他的兩個女兒。
大量火煙不斷從二、三樓前方窗台竄出,消防人員除了持續射水降溫,避免火勢延燒到隔壁,同時進入屋內尋找起火點及人命搜救。到了四樓,火勢沒有延燒上來,但上竄的濃煙早已瀰漫整個空間。四樓中間共用浴室的塑膠門已經燒焦、融化變形,浴室內部壁面嚴重熏黑。消防人員一邊確認裡面有無人員受困,一邊奔向後側房間。
房門是關上的。
「濃煙可能沒有進到房間內,裡面的人或許還活著!」消防人員士氣大振。
這股希望在開門瞬間煙消雲散。沒想到房間內竟然濃煙瀰漫,能見度不到一公尺。濃煙彷彿鬼魅般炫耀著身上的黑色斗篷,對著門口的消防人員訕笑:「你們來晚了。」
消防人員快步進房,發現兩名女子斜躺在床上。兩人身上雖然沒有燒焦熏黑,但已無生命徵象。他們趕緊將兩人急救送醫,判定是吸入大量濃煙致死。
二○一七年一月凌晨四點,一棟五層樓透天厝的二樓客廳起火,消防人員第一時間趕到現場時,已有火舌濃煙自窗台竄出。
當時四樓共有五人,前側主臥室是屋主夫妻及一名四歲小女兒。樓層中間是走廊、一間共用浴室及室內樓梯,二十歲大女兒及十五歲二女兒睡在最後側臥房,兩人被發現時,都已經沒了呼吸心跳。
火災同樓層生死兩樣情,關鍵在於濃煙
這一家人同樣都在四樓,門也都關著,但為什麼前側主臥室沒有任何煙燻痕跡且三人生還,而後側臥房卻濃煙密布、造成兩人罹難?消防人員在現場發現了兩個疑點。
第一個疑點:消防人員抵達現場時,後側臥房的門是關的,但濃煙是怎麼進去的?
對照前側主臥室沒有煙燻痕跡的結果,關門確實能有效阻擋濃煙,而且火災發生時,後側臥房的窗戶是開啟的,就算有些許濃煙從門縫滲入,也可以從窗戶排出去,不太可能因此致命。況且窗戶的採光罩和窗框也沒有任何熏黑痕跡,同步排除濃煙是從窗外竄入。
也就是說,在火災發生期間,門必定打開過。而開門的原因是什麼呢?
消防人員後來在臥房內地板上,發現一條浸溼的浴巾。
第二個疑點:為什麼後側臥房門內地板上有溼浴巾?
難道是消防隊救災時噴灑進來的水弄溼的嗎?根據當天救災指揮官表示,因為四樓沒有被火勢延燒,所以並未向後方臥室內射水。而現場勘查後發現,除了這條溼浴巾,其他物品都沒有被弄溼,換句話說,這條浴巾是刻意弄溼的。
遇到火災趕快找毛巾弄濕掩住口鼻…卻致命!下一頁消防員告訴您不該這樣做的真正關鍵
綜合這兩點,我們整理出兩件事:首先,臥房的門在火災發生期間曾被打開;其次,有條浴巾因為某種原因被刻意弄溼了。
事情經過逐漸明朗,研判這兩位罹難者發現火災後打開臥室房門,走到浴室弄溼毛巾。但門被打開後,大量高溫濃煙迅速竄進房內,雖然她們很快關上門,但移動過程中已吸入大量濃煙,回到臥房後,也因持續處於濃煙籠罩的環境而致命。
相反的,前側主臥室屋主夫妻及四歲小女兒得知發生火災後,立即關閉房門,避免濃煙竄入房內,然後往前方陽台避難,後來被消防人員順利救出。
這就呼應了第十課說的,濃煙是火場的頭號殺手;絕大部分的火場罹難者不是被活活燒死,而是被濃煙嗆昏後死亡。
不要輕忽火場濃煙的致命性
什麼是濃煙?前面說過,火災初期會先產生白煙,主要成分是水蒸氣,對人體沒什麼危害,算是「淡煙」。但燃燒一段時間後,開始出現深黑色的、可燃性、劇毒、高溫的氣體,這就是「濃煙」。
一般情況下,在火場遇濃煙的機會不大,多數人知道火災發生時,身處的環境都還沒有煙,大部分是開房門察看後才發現門外或梯間有煙。如果立即關門,就不會遇到濃煙。
但很多人輕忽了濃煙的致命性,想從原本沒有煙且相對安全的環境,穿越幾百度劇毒的濃煙逃生。事實上,光是暴露在濃煙之中,只要吸到一口氣,就會窒息喪命。
火災濃煙之中,別想靠溼毛巾保命
或許你會說,就是因為知道濃煙致命,才想用溼毛巾加減防護啊。 實驗證明,溼毛巾只能擋住濃煙中的固體(碳粒子)和液體(炭渣或焦油)。誤以為在濃煙密布的環境中能靠溼毛巾保命,這種虛假的安全感和錯誤觀念比濃煙更致命!
為什麼溼毛巾沒辦法帶你穿越濃煙?
一、溼毛巾擋不住濃煙中的毒氣:有毒氣體和氧氣都是氣體,如果溼毛巾可以擋住有毒氣體,同時也會擋住新鮮空氣,讓你無法呼吸。
二、溼毛巾擋不住濃煙中的高溫:當用溼毛巾摀住口鼻時,溼毛巾遇熱產生的水蒸氣一旦吸入呼吸道,會造成嚴重灼傷。
三、一手拿溼毛巾無法快速逃生:濃煙中要逃生,只能採「低姿勢」,但低姿勢不是彎腰降低重心就好,而是匍匐前進(雙肘雙膝碰地)。在這樣的時候,如何能夠一手拿溼毛巾並用單手快速移動?
四、浪費時間而且還得弄溼毛巾:不妨實際做做看,從跑到浴室、找到毛巾、弄溼毛巾、用力擰乾再跑到門口需要多久時間?另外,你家裡有幾個人?需要幾條溼毛巾?總共要花多久時間?
五、口鼻之外的部位顧不到:儘管摀住了口鼻,但身體其他脆弱的部位像是皮膚、頭部、眼睛等,仍然暴露在高溫的危險中。
簡而言之,溼毛巾根本擋不住濃煙高熱,而且你為了穿越濃煙,反而把自己從原本相對安全的環境,移動到更致命的危險中。
而這種錯誤觀念既然如此致命,為何還到處流傳呢?
這個觀念大概是二十世紀初從美國開始流傳,當時美國的房子以木造居多,一旦發生火災就是全毀,所以無論是什麼情況,一定要想盡辦法逃離火場。現在則大多是鋼筋混凝土具防火建材的建築物,發生火災後,起火處的濃煙高熱不容易散去,就會以極快速度蓄積濃煙、劇毒及高熱。
過去木造房子燃燒的發煙量較現代建築物少,且不易產生濃煙。台灣早期也有很多木造建築物,所以當時教導大眾逃生時要用溼毛巾,避免吸入煙灰,引起咳嗽不適,就當時情況來看應該是正確的做法。但隨著時代更迭、建築型態改變,防災觀念也該與時俱進。
比起逃生,更要努力求生!下一頁告訴您:決定生存方法「發現時間」是關鍵
火災要努力求生,但別冒險逃生
火場中,要求生,別涉險逃生,尤其遭遇濃煙時,絕不該貿然穿越逃生。
如果火災發現得早,你應該立即逃生、離開現場,而不是浪費時間找溼毛巾或其他其實無法保護你的東西,不但浪費了寶貴的時間,還可能因此害你受困火場。
如果火災發現得晚,你應該尋找相對安全的地方避難,千萬別想靠溼毛巾或其他東西,讓自己從「相對安全」的地方移動到「更致命」的炙熱劇毒濃煙中。
【求生隨堂考解答:E】

30秒掌握生機:遇濃煙時要不要用溼毛巾摀口鼻?
火災現場濃煙密布時很容易嗆傷,應該怎麼做?
聽說不能用溼毛巾,但實際做法是什麼呢?
錯誤迷思
以為用溼毛巾摀口鼻可安全穿越濃煙,卻往往沒命!
為什麼不能用溼毛巾?
- 擋不住高熱
- 無法快速逃生
- 擋不住毒氣
- 浪費應變時間
- 其他部位暴露危險
正確做法
關門求生、避開濃煙
絕不可穿越濃煙逃生,應關門求生。
本文摘自《打火哥的30堂烈焰求生課:第一線熱血消防員親授關鍵保命絕招,破解火場迷思》/蔡宗翰(高雄市政府消防局火災預防科股長)/遠流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繼續閱讀下一篇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