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健康/我們都有病(台灣年輕病友社群)、謝采倪】
她是Bibo,畢業於臺大臨床心理學研究所,曾在高醫安寧病房擔任臨床心理師,陪伴癌末病人。原本的她,就跟一般專業醫療人員一樣:觀察病人、分析病情、選擇療法──然而,去年突如其來的恐慌發作,才讓她意識到自己從未察覺的「專業的傲慢」。
文字:劉桓睿/ 癌友有嘻哈
走跳少年看人生──臨床心理師 Bibo
她是Bibo,畢業於臺大臨床心理學研究所,曾在高醫安寧病房擔任臨床心理師,陪伴癌末病人。原本的她,就跟一般專業醫療人員一樣:觀察病人、分析病情、選擇療法──然而,去年突如其來的恐慌發作,才讓她意識到自己從未察覺的「專業的傲慢」。
文字:劉桓睿/ 癌友有嘻哈
請勿設定超過兩組超連結
請勿設定超過三組超連結
請勿設定超過五組超連結
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有需求書沒有需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超級連結!!!!!!!!!!!!!!!!!!!!!!!!!!!
測試資料請你複製URLhttps://media-sit.h2u.io/
採訪:劉桓睿
採訪協力:蔡孟儒/ 米娜哈哈記事本
毫無預警地昏倒
去年初,Bibo 在醫院工作時,曾因不明原因,突然昏倒了兩次,但是卻查無病因。當時她也沒有多想,就這樣過了一個禮拜。
有一次,在一堂學習因應焦慮症的工作坊上,Bibo 又開始感覺呼吸急促、暈眩感來襲。坐在椅子上努力壓抑不適感的她,想的並不是會不會暈倒,而是害怕在場幾十位心理師的眼光。
當心理學家遇上心理生病時
症狀平復後,她開始自我分析與反省。利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她判斷自己應該是有恐慌的症狀。然而,她卻沒有因此放下恐懼,反而變得更加焦慮。
「心理師竟然生了心理的疾病」──從醫病人員轉換成病患,突如其來的角色錯置,Bibo 陷入了深深的矛盾裡。
從第三人稱到第一視角
徬徨無措的她,在跟一位前輩討論完後,才下定決心去看精神科。然而,正當她決定要出門求助時,卻發現她竟然走不出家門。
「搭電梯的時候如果突然昏倒怎麼辦?」「走在路上突然昏倒該怎麼辦?」各種擔憂、害怕的情緒,猛烈地占據了她的思緒。
突然間,她想起了她的病人。
以前在門診聽到自己的病人描述這種不安時,她心裡都會覺得:有這麼難嗎?想太多了吧?這想法不太理性吧?直到自己也親身經歷了相同的困境──她才發現每位出現在她診間的病人,來看診時,都需要鼓起多大的勇氣!

放下專業的傲慢
在有了這樣的體會後,Bibo 對病友的態度,漸漸從傳統醫病「上對下的指導」變成「平起平坐的陪伴關係」。
Bibo 說,原本她會有上對下的觀念──是因為在傳統醫護人員的價值觀中,為了讓病人能好好聽從醫生的指示配合治療,都會營造出一種專業的「權威感」。
在Bibo 放下了原本認為「病人就是來求助於我」的小傲慢後,她開始發自內心地給予病人勇氣與鼓勵。有時和病人的交談中,Bibo 還會分享自己也曾經生病的經驗。
醫療人員與病的心理距離
Bibo 說,其實有許多心理領域的醫療從業人員,在這麼高壓的工作壓力下,也會需要依靠藥物,來幫助自己穩定精神狀態,但或許是害怕揭露太多,會失去病人的信任,多數心理師都選擇避而不談。
Bibo 說剛開始其實她也很猶豫,到底要不要和病人分享她生病的經驗,但看到病人們在聽完分享後驚呼:「哇!原來心理師也會這樣喔!」
他們如釋重負的表情與反應,都讓Bibo 覺得很值得。
打破了傳統醫病之間上對下的結構,選擇和病人站在同一條線上── Bibo 說對外出櫃自己的疾病,不但沒有讓病人對她失去信心,還讓病人變得更加信任她了:)
# 我們都有病
# 我有病我驕傲
# 我沒病挺有病
# Bibo 的粉專:走跳少年看人生
本文摘自《我們都有病:逃避,有什麼關係?致為病拚搏的年輕世代》/我們都有病(台灣年輕病友社群)、謝采倪/布克文化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採訪協力:蔡孟儒/ 米娜哈哈記事本
毫無預警地昏倒
去年初,Bibo 在醫院工作時,曾因不明原因,突然昏倒了兩次,但是卻查無病因。當時她也沒有多想,就這樣過了一個禮拜。
有一次,在一堂學習因應焦慮症的工作坊上,Bibo 又開始感覺呼吸急促、暈眩感來襲。坐在椅子上努力壓抑不適感的她,想的並不是會不會暈倒,而是害怕在場幾十位心理師的眼光。
當心理學家遇上心理生病時
症狀平復後,她開始自我分析與反省。利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她判斷自己應該是有恐慌的症狀。然而,她卻沒有因此放下恐懼,反而變得更加焦慮。
「心理師竟然生了心理的疾病」──從醫病人員轉換成病患,突如其來的角色錯置,Bibo 陷入了深深的矛盾裡。
從第三人稱到第一視角
徬徨無措的她,在跟一位前輩討論完後,才下定決心去看精神科。然而,正當她決定要出門求助時,卻發現她竟然走不出家門。
「搭電梯的時候如果突然昏倒怎麼辦?」「走在路上突然昏倒該怎麼辦?」各種擔憂、害怕的情緒,猛烈地占據了她的思緒。
突然間,她想起了她的病人。
以前在門診聽到自己的病人描述這種不安時,她心裡都會覺得:有這麼難嗎?想太多了吧?這想法不太理性吧?直到自己也親身經歷了相同的困境──她才發現每位出現在她診間的病人,來看診時,都需要鼓起多大的勇氣!

放下專業的傲慢
在有了這樣的體會後,Bibo 對病友的態度,漸漸從傳統醫病「上對下的指導」變成「平起平坐的陪伴關係」。
Bibo 說,原本她會有上對下的觀念──是因為在傳統醫護人員的價值觀中,為了讓病人能好好聽從醫生的指示配合治療,都會營造出一種專業的「權威感」。
在Bibo 放下了原本認為「病人就是來求助於我」的小傲慢後,她開始發自內心地給予病人勇氣與鼓勵。有時和病人的交談中,Bibo 還會分享自己也曾經生病的經驗。
醫療人員與病的心理距離
Bibo 說,其實有許多心理領域的醫療從業人員,在這麼高壓的工作壓力下,也會需要依靠藥物,來幫助自己穩定精神狀態,但或許是害怕揭露太多,會失去病人的信任,多數心理師都選擇避而不談。
Bibo 說剛開始其實她也很猶豫,到底要不要和病人分享她生病的經驗,但看到病人們在聽完分享後驚呼:「哇!原來心理師也會這樣喔!」
他們如釋重負的表情與反應,都讓Bibo 覺得很值得。
打破了傳統醫病之間上對下的結構,選擇和病人站在同一條線上── Bibo 說對外出櫃自己的疾病,不但沒有讓病人對她失去信心,還讓病人變得更加信任她了:)
# 我們都有病
# 我有病我驕傲
# 我沒病挺有病
# Bibo 的粉專:走跳少年看人生
本文摘自《我們都有病:逃避,有什麼關係?致為病拚搏的年輕世代》/我們都有病(台灣年輕病友社群)、謝采倪/布克文化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關鍵字:
繼續閱讀下一篇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