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健康

早發性攝護腺癌更惡性、存活率低!醫:家族史有乳癌,風險也高21%

馮思中、余家政、林嘉祥(泌尿腫瘤權威醫師)
2024-04-09 11:00:00
7,669
收藏
分享
攝護腺癌與攝護腺肥大不同,且有攝護腺肥大問題的患者,並不代表之後一定會罹患攝護腺癌。攝護腺肥大的症狀包括頻尿、夜尿、解尿不乾淨滴滴答答,甚至尿滯留,患者不一定會併發攝護腺炎,但是會增加風險。攝護腺癌是指細胞癌化,不是因為攝護腺肥大而引起,與攝護腺炎也無明確研究證據顯示有關,患者初期幾乎沒有症狀,到了中、後期才有可能出現頻尿、夜尿、解尿慢等情况。

根據衛生福利部(以下簡稱衛福部)二O二二年數據,國人的十大死因以及癌症前十大排序,惡性腫瘤(癌症)已經蟬聯四十餘年國人十大死因第一位;而十大癌症死亡率的排序中,攝護腺癌一直都是榜上有名,死亡率每十萬人口十五點九人。就近十年順位上升之癌症死因觀察,攝護腺癌死亡人數及死亡率分別上升百分之五十一點六及四十八點六,順位由第七位上升至第五位,可說快速攀升。

攝護腺癌死亡率逐年上升!罹患攝護腺癌的高風險族群與危險因子一次看

請勿設定超過兩組超連結

請勿設定超過三組超連結

請勿設定超過五組超連結

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有需求書沒有需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超級連結!!!!!!!!!!!!!!!!!!!!!!!!!!!

測試資料請你複製URLhttps://media-sit.h2u.io/

02115603540545085401360436563530 超連結

 

 

02115603540545085401360436563530 超連結

 

 

02115603540545085401360436563530 超連結

 

 

02115603540545085401360436563530 超連結

 

 

攝護腺癌是全球第二大常見男性癌症類型,位居台灣男性好發癌症第五位,根據世界腫瘤學術期刊之流行病學相關數據,攝護腺癌好發於西方年長男性,以地理區域而言,全球發病率呈現巨大的差異, 美國及歐洲國家發生比率最高,亞洲國家相對較低,但呈現上升趨勢。

攝護腺癌主要由基底上皮細胞、柱狀上皮細胞與神經內分泌細胞構成,因腺體細胞異常增生、癌化而形成腫瘤,致病因素複雜且多元,年齡、家族病史與基因異常、種族及飲食生活習慣均可能為有關的影響因素。

此外,根據流行病學數據顯示,攝護腺癌在全球發病率也有顯著的差異,已開發國家的盛行率較高,主要反映出「血液攝護腺特異性抗原PSA」的篩檢診斷在已開發中國家的普遍性。以美國來說,與白人相比,非裔男性發病率最高,最低則為亞裔男性,然而在美國的移民亞裔男性,其攝護腺癌的發生率則接近美國白人的罹患率,也高於在美國出生的亞裔後裔的罹患率。

地域差異的數據也凸顯了生活方式因素在疾病風險中的潛在作用,也就是說不只種族,飲食及生活環境因素的改變也可能是誘發攝護腺癌的因素之一,相關危險因子的研究仍需持續地觀察分析。

攝護腺癌有哪些風險族群與危險因子?下一頁了解更多


攝護腺癌可分為可能不需要治療的非侵襲性、生長緩慢的疾病,到需要治療的侵襲性、快速生長擴散的腫瘤。因此,不論上述發病率的差異,相同的是攝護腺癌若能早期即篩檢發現,成功治癒的機率愈高;若診斷時已是晚期,腫瘤擴散與死亡的風險則會相對提高。

台灣已邁入老年化社會,隨著國人平均壽命延長,加上PSA篩檢比率增加,台灣每年罹患攝護腺癌的人數逐年上升,不過,相對其他惡性腫瘤,攝護腺癌的進展速度較慢、治療的選擇多元,長期存活率高,因此對於男性而言,最關鍵的就是要提高早期的診斷率,並及早治療,同時瞭解影響攝護腺癌發生的風險和致病危險因子,對於攝護腺癌的預防、診斷,以及個人化治療和癒後都相當重要。

高風險族群與危險因子



年齡增長是攝護腺的重要風險因素



攝護腺癌的發生率與年齡密切相關,老化是攝護腺癌的主要危險因子,根據歐洲泌尿學會治療指引與全球癌症數據資料GLOBOCAN 二O二O相關數據顯示,攝護腺癌好發六十歲以上男性,四十歲以下的男性較為少見,年齡大於六十五以上的盛行率約為百分之六十、年齡小於三十歲的盛行率約為百分之五,根據衛福部二O二二年數據,台灣罹患攝護腺癌好發年齡的中位數則為七十二歲。

由於國際攝護腺癌醫療指引建議男性在五十歲時進行攝護腺癌篩檢,也整體提升攝護腺癌的發現與診斷機率,不過攝護腺癌已經不是老年人的專利,雖然五十歲以下的年輕男性罹患攝護腺癌的機率較低,近年也有增加趨勢,且年輕男性一旦確診,屬早發性攝護腺癌,其腫瘤的惡性與侵襲程度均遠高於老年男性,預後與存活率也不佳。

目前全球攝護腺癌於十五至四十歲間的年輕族群之發病率,自一九九O年以來,以平均每年百分之二的穩定速度增加,不排除與家族基因以及飲酒、肥胖、環境致癌物等潛在危險因子的盛行率增加有關。

因此,醫師除了建議五十歲以上男性應定期至泌尿科進行PSA檢測,年輕男性也應多注意自身健康狀況,因為攝護腺癌早期可能沒有任何症狀,即使有症狀也可能因與良性攝護腺肥大之症狀類似,而很容易被輕忽,因此不少病人在求醫時,已進展到中晚期,其症狀則包括排尿困難、尿液或精液中帶血、骨骼疼痛、勃起功能障礙等。

有這種攝護腺癌家族史,罹癌風險高4倍!家族有人罹乳癌、卵巢癌也不能輕忽?下一頁看醫師更多分析


家族中有人罹患攝護腺癌,我也一定會罹患嗎?



家族病史與癌症息息相關,根據美國臨床腫瘤協會資訊,大約百分之二十的攝護腺癌患者有家族史,這種遺傳性攝護腺癌家族史不僅可能是因為共享基因,也可能是由於共享相似的環境致癌物暴露模式和共同的生活習慣,相關臨床研究仍持續發展中。提醒男性注意,如果家族史包括以下任何特徵,將影響罹患遺傳性攝護腺癌的風險:

  • 三名或以上一級親屬患有攝護腺癌
  • 家族母系或父系同一系的三代都罹患攝護腺癌
  • 家庭同一系有兩名或以上近親,例如父母、兄弟姐妹、子女、祖父母、叔叔或侄子,在五十五歲之前被診斷出患有攝護腺癌
  • 攝護腺癌具有高度遺傳性;與乳腺癌和結腸癌一樣,家族史是主要危險因素之一。如上述,父親或兄弟患有攝護腺癌的男性被診斷出攝護腺癌的風險,會比無家族病史的男性高出兩到三倍。

攝護腺癌家族史相關的相對風險(Relative Risk、RR)


風險族群攝護腺癌的RR 值(95% 信賴區間)
兄弟在任何年齡診斷出患有攝護腺癌3.14 倍(2.37–4.15)
父親在任何年齡診斷出患有攝護腺癌2.35 倍(2.02–2.72)
一名一等親人在任何年齡被診斷為攝護腺癌2.48 倍(2.25–2.74)
一等親人診斷出患病時小於65 歲2.87 倍(2.21–3.74)
一等親人診斷出患病時65 歲以上1.92 倍(1.49–2.47)
二等親人在任何年齡被診斷為攝護腺癌2.52 倍(0.99–6.46)
兩個或更多一等親人在任何年齡被診斷為攝護腺癌4.39 倍(2.61–7.39)

此外,乳癌家族史也與攝護腺癌風險增加有關,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NCI)數據指出,有乳癌家族史的人患攝護腺癌的整體風險增加百分之二十一、罹患致命性攝護腺癌的風險增加百分之三十四,值得注意的是,有攝護腺、乳癌/卵巢癌家族史的男性,與僅有攝護腺癌或乳癌/卵巢癌家族史的男性相比,男性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更高。

這樣的影響是雙向的,攝護腺癌的家族史同樣與女性罹患乳癌風險增加有關。相關疾病主要是由於DNA 損傷修復途徑中的致病性變異,最常見的就是BRCA2 基因。

本文摘自《逆癌:泌尿腫瘤最新指南》/馮思中(臺灣泌尿科醫學會理事長)、余家政(高雄榮民總醫院外科部部長)、林嘉祥(義大醫院外科部部長)/墨刻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收藏
分享
繼續閱讀下一篇推薦文章